作者:拉加.薛哈德(Thierry Cohen)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30日(暫訂)
閱讀日期:2010年09/09-09/12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我心力耗竭。我如此強壯的父親此刻沈默、冰冷,被擄獲,被限制在牆上侷促的小
洞。而我還在這裡,一個虛弱吸著鼻涕的小孩,儘管已經三十四歲了還拒絕長大,拒
絕接受社會的暴力,有權有勢和軟弱無力的大賭注。我站在曾經巨人般的存在面前,
感到弱小,力不從心,痛失至親。
』一位終身奉獻在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和平運動的父親,
以及一位始終囁嚅著跟隨父親尾襬、自始都希望能獲得父親認同與關懷的孩子,兩人正巧反
映反應投射出大時代中小人物的父子孺情。戰爭使得他們流離失所,曾經的富裕與華迷生活
悉數闕如,空留下來的是族人絮絮叨叨的煙塵往事以及對以色列人的憤恨、咒詛,一旦有人
看清現狀斷然決定與悲憤的過去一刀兩斷,致力於迎合世界局勢發展而孜孜矻矻之際,換來
的卻是他人無盡的鄙夷責難,最後『出師未捷』而斷恨於無止無盡的分裂裡。這是歷史運轉
在分化融合時必然要出現的情狀,有些人看到了社會脈動的曙光;有些人卻卑微膽怯地始終
在原地踏步、拒絕改變,本作不緊緊刻畫了一段刻骨銘心、盈滿孩提惆悵情緒的類自傳,更
是跳脫歷史課本寥寥數語勾勒出的模糊歷史,進一步還原為當代人民眼中的真實史觀。

作者從孩提時代離開雅法那個輝煌不再的金苦歲月談起,一路追隨父親希望他從事律師一途
的寄盼,也寫到他短暫反抗父親跟著表哥穆尼爾到印度修習瑜珈、靈修,最後儘管終究迎合
父親期待步入律師行業,卻因親睹戰犯如何接受被慘絕人寰的虐待而矢志擔綱起人權律師的
角色。作者的人生可說是一帆風順,卻也是另一層面的跌跌撞撞,他不斷挑戰父親為其鋪陳
安排的康莊大道,硬是毅然地從事一些不被父親認可的活動與職業,這樣的忤逆行為又何嘗
不是希望父親能夠拋下繁瑣事務、進而注意到關心到他反常舉動的表現?『我努力遮掩每
樣男性發育的徵象,希望我有辦法理解成年意味著什麼,並且希望自己夠資格晉升到
那個特別又崇高的地位。我似乎意志任何成年的跡象,延緩我的發育,全為了得到我
父親的認可。
』這樣的小男孩對比後來父親死亡時在陳屍間痛哭的成年男子,在在傳達出
作者始終希望獲得父親肯認接納,而非一味指責他挑戰父權的唯喏與渴望,他行筆內斂且飽
含個人澎湃情感,把自己理想與不被認同的親情間希望找到平衡點的心路歷程寫得悲戚卻又
陳穩,讓人不自覺地感受到那股身為孩童希望父母親關懷的稚嫩心靈。

作者父親的一生或許也可以說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折衷下必然會出現的少數犧牲者,幾
乎沒有人能夠在歷史分化時期勇然提出跨時代見解而被僅有狹促格局的社會接受,他們或許
不曾偉然以時代先鋒者自居,其所從事的也不過僅是讓自己的族民、家人獲得更祥和更幸福
的生活局面,然而其所作所為卻為整個原先凋蔽、故步自封的社會帶來勢不可擋的撼動,也
因此某些時刻他們的殞命是個不得不然的折損。『當他們沒有到場他持續倒臥在地,正
如社會倒臥在地,頭部朝下,流光最後一滴血,只剩渺茫的機會回復失落的尊嚴。

作者父親阿齊茲象徵了該時代的縮影,而作者緊扣住這點寫就出來的當代歷史也就更加跳脫
暴戾的刻板印象,以一股暖暖流淌的親情柔化了原先僵硬死板的歷史事件。

作者儘管數度挑戰父親,但兩人不斷的親情對話使得作者除了並未放下人權關懷,並能看到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與以色列政府間和平對話的歷史事件,某種意義上也代表了父親的努力終
究獲得肯定與付諸實現。而他的前瞻觀點儘管在當時被貼上『叛國賊』標籤,最終也終能因
為暗殺兇手的身份揭露而某程度上獲得平反。父執悍然選擇了跳脫西西弗斯無止盡受難折磨
的悽慘陰影,從落魄的慘痛教訓中學習師法,最後在這塊曾被咒詛的土地上親眼見證和平與
人權的落實萌芽,也許在某程度上是個足以看慰的結局吧。作者在故事結局以刮鬍子的橋段
再次回扣呼應了當年那位希望父親引領進入成人國度的男孩影子。

☆Note
①感謝金石堂非讀BOOK與聯經出版社提供本次的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