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野澤尚(野沢 尚)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30日
閱讀日期:2009年03/29-04/02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或許可以這麼說:讓人讚豔不已的小說不盡然整個故事都必須刺激萬分,使得視線發黏,
它也可以是開頭將所有線索結局呈現出來,但細膩地剖析刻畫人物角色心裡起伏與思想,
本書很明顯即屬於後者。儘管開頭命案始末已如實交代,作者卻更進一步潛入主角內心,
以第一人稱省視他人與自己的想法,摒棄花俏鋪陳架構卻保留了人心幽微的深層脈動。
故事本質的謎團加上作者英年早逝留下的錯愕與費解,更讓人對本作激起莫名的好奇心,
許多作者死後大眾基於感念而被動地予以好評,但野澤尚的作品卻無須這些讚賞加持,
突顯出他在日本文壇不容抹滅的地位,也使諸多讀者在閱讀之餘追想這位早逝的作家。

8年前正參加國小畢旅的秋業奏子在老師通知家人出事後,趕到監務院見家人最後一面,
爸媽與兩個幼小弟弟被白布覆蓋,然而每具遺體頭部卻都凹陷下去,呈現奇怪的死法,
當時的奏子將悲傷埋在內心深沈,直到某日無意中在姑姑家看見滅門血案的新聞才崩潰。
8年來奏子經由記者慢慢拼湊出血案發生經過,也看過兇手都築則夫遞交法院的陳情書,
此時的她將過去隱藏在內心祕密基地,以『重新活出希望的被害人』姿態展現在大眾前,
當兇手死刑三審定讞後輾轉得知都築則夫女兒的下落,報復因子也開始在體內蠢蠢欲動。

寵物先生說道,許多具衝突性質的角色在激情過後,原先張力消失殆盡留下淡淡餘味,
此時唯有將衝突的因子繼承給原先角色的遺族,讓他們延續甚至擴大先前的對比張力,
故事在這樣的設定下,遺族懷著對死者的思念與報復不滿的意念,常常將衝突推向高峰。
作者將兩位主角對比視點拉大,以極不成比例凸顯奏子的內心世界,也因為著重於一方,
使得奏子對世間(司法)、對遺孤(都築未步)的憎恨呈現扭曲的擴張,對比由是而出。
另一方面,也由於兩人淪為自力救濟與刑罰應報理論下的犧牲品,在扭曲的成長過程中,
也容易因為共同背景產生依存心理,藉由相互扶持走出陰霾。作者將兩種對立拿捏恰當,
描寫奏子報復與原諒糾葛的內心衝突,更讓原先讀者猜想的結局充滿動盪搖擺的氛圍。

東野圭吾處理相同社會題材,掌握角色內心的手法卻不甚相同。野澤尚捕捉奏子內心,
細膩描繪情感搏動的每一刻,顯得真切許多。而奏子未步走繩索般的友情也讓人好奇,
究竟兩人最後將走向何方?雖然結局看似呼之欲出,卻又因為奏子的躊躇顯得撲朔迷離,
有時看來會難以認同角色矛盾性格採取的抉擇,作者只是指出問題,由讀者來價值判斷。

故事中直指『死刑邊際效益』的懷疑,死刑作為應報理論的實踐若並未減低社會犯案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貼切地點名加害人並不會因為對死刑的恐懼而收手不犯,
若以效益性論斷發現沒用,那麼連帶地死刑正當性也就存疑,不應草率一體地肯定死刑,
何況受刑人每天存活在面臨死刑的恐懼壓力下,其基本人權更不容國家假借正義而凌虐。
而檢察官行使追訴權名為維持國家及社會秩序之公益,卻剝奪被害人所受的侵害利益,
此點迥於民法侵權行為或損害賠償受害一方得以債權人地位請求損失利益的填補與滿足,
刑法的被害人卻喪失此項權利,只能交由國家機制懲罰加害人,以維護社會基本秩序。
記者椎名在故事裡頭說得貼切,卻不得不承認這是法律在法益權衡中的漏洞:
刑事審判並不是以被害人對加害人進行懲罰,而是當有人違反國家刑法時作為擾亂
治安遭到國家逮捕、由國家對加害人進行懲罰。因此被害人無法成為審判的當事人
,如果是被害人本人獲許有機會站在證人席上陳述自己曾經遭受到如此這般的危害
,至於家屬可以說和審判完全沒關係。

故事最後在矛盾的擺盪中奏子放棄報復,也讓整篇瀰漫的悲傷滲入一絲絲的救贖意味,
與原先完全毀滅的設想結局有些許不同,這或許也是野澤尚遺留人間的遺言與教誨吧。

☆Note
①感謝皇冠出版社的李小姐提供本次的試讀機會。

【活動頁面】
深紅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