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吉田修一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30日
閱讀日期:2008年10/6-10/9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究竟隱藏在冰霜冷漠的外表下,能藏有幾何炙熱的心?
到底虛擬國度結合的速食愛情,是否就一定膚淺虛偽?
吉田修一,這位為所有蜷伏在疏離城市的孤獨靈魂而寫,
以冷冽寒陌的筆觸蘊藉澎湃內心感情於字裡行間的作家,
文字乍似平實無奇,卻體切地將一定熱度傳導給讀者,
緩慢而涓滴地,閱讀過後悄悄沁入,讓人有種深沈雋永的滋味。
擅長描寫都會年輕人的處世觀,描繪都會人特有的孤獨和鄉愁,
或許因來自鄉下直到18歲才定居東京,見過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圍,
因此更能體會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悵然吧。
翻閱之前看到《惡人》被劃歸於推理故事我心裡是存疑、驚訝的,
畢竟我所知道的吉田修一,似乎較擅長描繪人與人疏離與荒蕪的寫實,
書寫挺拔高樓下的芸芸眾生質疑生命存在本質的疑惑。
以推理故事的骨幹揣測人生存在的本質,故事開頭旋即將被害人點將出來,
就連兇手也似乎笨拙地在故事裡昭告天下自己就是殺人犯,
但儘管如此閱讀的樂趣仍未佚失:故事裡的人物以不同觀點敘說故事,
文火般將整個兇案/悲劇的雛形還原,隱含在背後的是更多的無奈與木然。
故事的動線很簡單,身為保險業務員的石橋佳乃在與同事用餐後即遭殺害,
警方大肆搜索嫌疑犯,卻一再被小小惡意的謊言與忽視而誤判線索,
儘管最終兇手抓到,卻留下更多空白與嘆息去填補各自的缺口。
我們在這個多面向的社會扮演著許多角色,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裹覆起來,
看似活潑好動的個性,其實可能隱藏著一縷孤獨的軀殼與靈魂;
乍看不聞不問的冷漠面孔,很可能面具卸下呈現的是裸露的熱情。
真實的世界裡每個人或為了滿足虛榮、或為了隱藏祕密迂迴虛腐,
說穿了不過是為了武裝自己這個私慾——真實卻哀矜的自我防衛。
有多少個日子展開報紙,眼見不同的悲劇在各個角落輪番上演,
我們可曾以客觀公正的角度審視綜觀案件,亦或偏頗地隨著大眾觀感走?
所謂『文字殺人』或許就是這個意涵吧。我們隨手耙梳幾個觀點,
就自認了然於心,可以大肆對其撻伐或評斷,殊不知這正落入媒體下懷,
越是偏頗的用詞或片段事實,越是能激發出惡意和懣恨的火星。
另一方面隨著炒作熱度冷卻,我們可曾對蓋棺論定的受害者/兇手付諸多些同情?
人死了就死了——變成訃文與墓碑冷卻的名字與十數字的濃縮人生,
但他們曾經被抹煞扭曲的人生呢?葬送在黑暗與親朋好友的嘆息聲中。
也許我們都並非『旁觀者清』,被蒙蔽卻仍深信自己不誤,不斷欺侮他人的吧。
作者將善惡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元素游移在模糊的交界地帶,
善並非純然的善,惡也非滔天之惡,這正如實反應了人類真實性格,
也許彼此背後都藏喻了情不得以的理由,在現實轉換下呈現斑駁色彩,
浮動都市加深這兩種元素的調和,讓是非善惡變得更混濘。
在摸索人生孤寥的路途上,我們也許都是彼此傷害、靈魂漂泊的惡人。
☆Note
感謝麥田出版社及栞姊提供本次的試讀機會。
【大家的心得】
吉田修一《惡人》,寫真道德情境。 (非.推理小說研究社)
絕望瀰漫的無助,《惡人》 (栞の心靈角落)
《惡人》是誰? (小云的隨便亂記)
沒有惡人,只有悲哀的人。吉田修一《惡人》 (Heero)
比起邪「惡」,更像厭「惡」──讀吉田修一的《惡人》 (Waiting, or Not Waiting)
試讀吉田修一《惡人》 (Carol卡蘿的床頭櫃)
善與惡是一體兩面的《惡人》 (徜徉在書海中)
【吉田修一作品集】
《地標》 (博客來網路書店) (金石堂網路書店)
《公園生活》 (博客來網路書店) (金石堂網路書店)
《最後的兒子》 (博客來網路書店) (金石堂網路書店)
《惡人》 (博客來網路書店) (金石堂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