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
出版社:寂寞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26日
閱讀日期:2010年04/14-04/17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如果你/妳曾因第一集《龍紋身的女孩》莎蘭德布隆維斯特合力揭發權貴家族的黑暗歷史
感到熱血奔騰,並在第二集《玩火的女孩》對這個『合法監護的獵物』有更深一層的剖析(
當然也包括她與父親札拉千科結下樑子的來龍去脈以及憤恨糾葛),那麼作為【千禧系列三
部曲】的終章,作者的確把將所有故事刺激冒險的元素毫無保留地爆發出來,國家腐敗權力
的藏鏡人、敵視女性的高知識沙豬,以及私人保全和祕密警察的鬥爭在終章裡全『攪和』在
一起,併陳的故事動線讓整個劇情顯得十分緊湊,劍拔弩張氣勢瀰漫了整個《千禧年》報社
辦公室以及國安局機構,讓原先即詭譎動盪的局勢顯得山雨欲來風滿樓般的風聲鶴唳。故事
裡頭的每位角色(不論正反兩派皆然)無不戰戰兢兢地應付莎蘭德即將面臨檢察官埃克斯壯
的起訴,故事外的讀者也因為情節緊湊步調與呼之欲出的真相結局顯得興奮莫名。

還記得第二集最後交代了札拉千科及其兒子尼德曼(分別為莎蘭德父親與哥哥)作奸犯科的
惡狀惡行,莎蘭德則是巧妙地從硫磺湖機車俱樂部死裡逃生進而砍殺父親,這樁事件隨後被
警方介入,卻因為鮑爾松巡官的怠忽導致先前被布隆維斯特制伏的尼德曼成功脫逃(還殘殺
了兩名警官並奪走警槍),尼德曼逃亡製造出來的危險雪球愈滾愈大。另一方面儘管札拉千
莎蘭德幸運獲救並得以死裡逃生,但由於備受矚目、舉國嘩然的襲警事件引起前國安局
官員古爾博等人重視,並重新將解散已久的『小組』成員召喚回來籌畫應變適宜,避免『
拉千科
小組』過去國安機密因此事件曝光,小組密謀射殺札拉千科並盡全力透過檢察官之手
莎蘭德定位為精神異常、需要監護的邊緣人。另一方面,國安局祕密行動卻為布隆維斯特
察覺,因此他與國安局憲法保障組攜手合作,企圖揪出危害憲法人權幕後的藏鏡小組,兩派
人馬暗中較勁,勢必要在莎蘭德康復後的出庭審判一決勝負中。

雖然許多人可能會因為第一集的懸疑刺激而繼續挑戰第二集《玩火的女孩》,但其實該集主
要圍繞在莎蘭德精神監護的攻防交戰,並且較深入剖析莎蘭德成長背景及其因父親而與國家
安全單位牽扯一起的來龍去脈,就情節整體而言並沒有比較出人意表的部分,因此也會讓人
有種『不過爾爾』、甚至質疑起他何德何能被全歐洲風靡景仰的錯覺。之所以會有這種先入
為主的想法,恐怕要歸諸於男女主角性格上的『不對盤』:布隆維斯特儘管辛苦地為莎蘭德
四處奔走,然而女主角卻好似我行我素般不受任何人束縛,兩人在故事中(尤其是第二集)
幾乎沒有任何交集,使得許多讀者無不差點質疑起作者桂冠光還。然而你我所不知的是,所
有激情陰險的元素悉數被作者保留到終章裡頭傾巢而出,裡頭直指國家披著合法外衣侵害人
民權利的現象,許多現代社會類似電影《全民公敵》情節的寓意思考讓人咋舌,然而作者企
圖心絕非僅止於此,他在故事中還探討女性在職場『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備受男
性沙文主義歧視的議題,多元題材搭配上迷人的寫作風格實在叫人難以抗拒,至此也才會明
瞭作者功力之高竿,而他的驟逝導致文壇喪失一位批判性文學家實堪惋惜。

作者在故事中藉著艾柯林特傳達其創作理念:『政府任務在於揭發與防範國家內部安全
威脅,亦即利用暴力、威脅或強迫以圖改變我們的政體、影響具有決策力的政治實體
或有關單位的決策方向,或是阻止公民行使個人受憲法保障的權利與自由等等非法活
動。
』;『瑞典民主只奠基於一個前提:那就是自由言論的權利。這賦予人民一項不
可剝奪的權利,對任何事情都可以表達、可以有想法也可以相信。這項權利涵蓋所有
瑞典公民,從住在森林裡的新納粹瘋子到丟石頭的無政府主義者,以及這當中的所有
人。
』他在【千禧系列三部曲】其實不難看出積極捍衛社會正義的決心,從第一集中對奉
行納粹主義者的撻伐、第二集對掌控社會社會資源的高知識份子恣意剝削社會中下層人民的
批評,到本作中毫不保留地譴責國家濫用人民賦予其統治遂行權卻反倒行逆施去箝固人民的
基本權,這個理念正巧傳達出二戰後人民對納粹利用防衛型民主的反思,政府不再是過去消
極保障人民防禦基本權的性質,反而慢慢在二十世紀以降被期待轉型成為積極給予人民第三
權的給付型政體,這個沈重的呼籲貫穿在整部故事裡頭,值得所有人民在坐享當前安全生活
環境之餘,省思當年人民之所以透過『社會契約』將由政府代替其行使的目的。

除了上述昭然若揭的呼籲以外,作者還在故事中穿插許多鮮明有趣的角色,從貝葉費格羅
林德等人不一而足,她們這些女性為了人生目標而在各職場中與男性一較高下,卻因為
才能出眾而被其他人歧視,或者間接被剝奪了彼等的工作權利,這些角色搭配上女主角莎蘭
便顯得更具體明確:作者藉這些角色為女性發聲。故事中有情愛、追逐、跟蹤、反間等等
元素,實在堪稱【千禧系列三部曲】最令人大呼過癮的一本,裡頭傳達給讀者的意念絕不僅
上述如此而已,至於到底刺激及發人深省的指數究竟為何只能留給各位讀者『蓋棺論定』,
不過至少可以確知的是,每個人都會在閡卷之際感嘆如此奇才之殞逝。


☆Note
①感謝寂寞出版社與金石堂網路書店『非讀BOOK』提供本次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