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紙上城市.jpg   Paper Towns-1.jpg   Paper Towns-2.jpg


作者:約翰.葛林(John Green)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07日
閱讀日期:2010年04/18-04/21
入手方式:閱讀@誠品台大店


你將前往紙上城市,永遠不會回來。

誠如故事主角在開頭陳述,每個人一生當中至少會碰到一件奇蹟,我們可能會看到幽浮從頭頂飛過;可能會經歷九死一生的大災難;更可能會中了樂透彩券的頭獎,然而這些一般人普遍視為奇蹟異事的經驗在主角的眼中卻不比體悟青春真諦來得真實。的確,每個人在青春年華時不免要登高疾呼,有著認為天下一切盡收眼底的崇高鬥智;再者便可能是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般地以為自己經歷過無數風霜,殊不知儘管青春是本每天都載滿彩色扉頁的剪貼簿,卻不得不承認因為我們的無知和歲月消逝之倉促把它裝訂得過於拙劣。有些奇蹟可能來得叫人措手不及,它不必是個形而上的意外事故,也往往不是我們日思夜想的好事好運,正如推薦序當中光禹先生所寫的,真正奇蹟常常不是以你我得到、看到的形式出現,而是當我們用心感覺後,會覺得非常感動與感謝的。這樣的奇蹟如果出現在自恃的青春年代,可能某些層面便會徹底顛覆扭轉我們往後人生的思考模式,或者經營的方式和態度,而這個概念便是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

『紙上城市』這個乍看下極為迷人的名詞,其實並不僅僅出現在故事裡頭,而是活生生的就出現在你我生活周遭(當然作者之高明還是把實體和抽象概念在故事中巧妙結合起來),文中提到『版權陷阱』意涵其實正是『紙上城市』更為貼切的解釋。製作地圖的編輯或出版商在其出版品中巧妙地放上一個捏造出來的虛擬街道、社區或甚至城市,日後如果其他業者的商品中同時也出現這些名詞即被視為有抄襲之嫌。作者在故事中藉著女主角瑪歌為了找尋自我(或者可以說是留給男主角昆汀的線索)而暫時蜷住在該虛擬城市裡頭,原先戲謔且縹緲的名詞在作者筆下實體化變成真正的城鎮,這樣的情節設計以及原創性其實十分有趣,某方面也正呼應了瑪歌將奧蘭多形容成紙片城市,以及她的確就此消失蒸發在人世間的意念,讓讀者原先以為女主角自我了斷的忖想得以在閱讀完後得到了解答。

某層面來說這無疑是本以年輕人思考模式為出發點寫就而成的小說,裡頭大量出現年少輕狂的舉動(包括在酒瓶內尿尿、在畢業典禮上只披件大黑袍,底下卻是光溜溜)以及層出不窮的口出狂言,他(她)們可能因為遭到某個朋友背叛或者懷疑戀愛對象心中想法而感到困惑無比,甚至可以說他(她)們的人生意義就是圍繞在這些看似無稽的瑣事上。然而這些有那麼些膚淺的人生觀一旦被某位同儕頗富深意的涵想所影響,便可能就此選擇走上另一條人生路鋪。女主角瑪歌外表光鮮亮麗,功課及人緣在學校都是個出類拔萃的佼佼者,然而她私底下的內心想法卻不為他人所聞問,也因此久而久之在自我迷惑以及對現實不滿情緒積塵甚久後,某天『體內的氣球線』便會悉數斷裂,指引他們就此遠離當下的人生(哪怕現下的生活再豐沃、再幸福不過)。昆汀尋找瑪歌的過程其實正是傳達出瑪歌新中對人生意及自我困惑的徬徨,兩個主角在故事一靜一動、一明一暗,兩相映襯的筆法其實頗耐人尋味。

瑪歌在故事中提到:『我們體內都有漏洞,就像啟航時滴水不漏的船隻。在迷失、失敗、彼此傷害後船隻開始出現漏洞,最後的結局就變得無可迴避。但在破洞串到毀滅之前還有依段值得珍惜的時間,只有在這段時間我們才能看清彼此,因為我們可以從自己的破洞往外看,也能藉由他人的破洞看到他人的內心。一直要到我們由彼此的洞看到對方才算真正面對他人,在那之前我們只是在看彼此虛幻的影像。』這一段頗發人深省的話語也足作為人生反思,正因為我們太急躁著想像保護自己,更容易傷害朋友之間脆弱不堪、本質建立在意氣用事的友情。而故事中昆汀一夥人為了找到瑪歌在公路上奔馳的刻畫,其實某方面也傳達了自我找尋的意義,正因為他們瞭解自己正在做什麼(放棄畢業典禮而選擇去找瑪歌),也才讓這趟旅途意義非凡(當然,撞上母牛的插曲也反映了年輕對死亡的恐懼)。

故事中昆汀瑪歌夜晚潛入『綠蘆薈』光明之塔及水族館、執行戲謔惡作劇的計畫,正是一種年少輕狂毫無顧忌的表現。想想當我們逐漸社會化的同時,又何有閒暇時間或者肆無忌憚的狂野?而兩位主角夜晚瘋狂的舉動,對比故事結局兩人影子重疊在一起的畫面,某些幸福和懷舊的氛圍就此蔓延在結局的靜謐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