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約格‧凱斯納(Jörg Kastner)
出版社:天培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預計)
閱讀日期:2008年11/19-11/20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以藝術宗教史為經,懸疑推理為緯,作者以款款的藍為讀者鋪陳一個魔鬼國度,
讓人沈浸在阿姆斯特丹的巷弄與海風裡頭,見證近代海權國家興起興衰史的一部份,
林布蘭這位繪畫大師描寫為歷史濤浪下為人利用的老人,顛轉世人對其正面評價,
並據此揣度一齣驚悚的連續殺人案,案發現場證物全都落在一幀藍得發亮的油畫,
最後牽扯出足以撼動國家存亡的宗教陰謀,宛如觀賞電影般通篇讀來毫無冷場。
儘管宗教題材自從《達文西密碼》後就一直被拿來冷飯熱炒,有時甚至令讀者厭倦,
但心思縝密的作家亦不遑多讓,亟欲突破創作限制,增添更多元素揉合成全新視野,
這個成書於2006年的故事即為作者嘗試擴大讀者群之作,顯然達到了一定水準。

故事發生在1669年阿姆斯特丹的盛夏,與柯瑞利同為監獄看守官的奧瑟被處以絞刑,
原因乃柯瑞利深信摯友絕不可能為的--憤恨地將女友的腦袋如雞蛋般撞牆敲碎,
案發現場留有先前藍染商殘忍殺害肢解全家的藍色油畫,卻在命案發生後無端消失。
柯瑞利為追查好友死因,逐漸注意到當地富賈范德倫與醫生范澤登行蹤鬼祟,
而在柯瑞利三番兩次挖掘調查事件後,發現整個陰謀背後涉及16世紀一樁宗教詛咒,
面對敵人叛國、至愛安危,甚至是好友冥冤,柯瑞利勢必要將整個案件揭露出來。
 
註:(左圖)林布蘭自畫像,油彩畫,1669年;(右圖)林布蘭最終下葬的西教堂

與《維納斯的誕生》或《世界搜藏家》一樣,歷史上人物在作者筆下吐納活綻,
雖然小說總難免有意無意地將真正史實曲解,或賦予另一個不同樣款面貌,
但藉由這樣筆法無非要讓人們有穿越時空、與歷史名人並立而行的真實感。
故事中的林布蘭在作者筆下變成一名佝僂、癡狂,甚至有些特立獨斷的彆扭,
但卻絲毫未剝奪其繪畫的異秉天賦,尤其針對他晚年時製作許多個人及團體肖像,
畫中沾著厚彩筆觸輕快的點在畫布上,造成一種近乎發光效果描寫地十分逼仄,
讓人如親眼目睹整幅油畫亮亮的在眼前呈現,愈發提高人們想像空間與真實感。

故事背景既設定在17世紀,恰巧恭逢其盛當時荷蘭的鬱金香熱潮(Tulipomania),
當時由於商人炒作鬱金香球莖使得價格飆漲20倍之餘,最後因供過於求而泡沫化。
作者藉當年的投機行為作為故事基底,這點構思不可不謂之新奇。
其次,荷蘭與英國同樣因海權國家信奉新教,甚至是故事中的加爾文教派,
因加爾文教派提出『預定說』,認為人類都是上帝的選民,需努力工作以榮耀上帝,
因而間接產生資本主義精神的昂揚。另一方面法國則謹守百年來的舊教(天主教),
也無怪乎會產生故事最終叛國之說,其實這些在在都是與史實相互輝映的。
    
註:(左圖)荷蘭東印度公司標幟;(中圖)威廉‧馮‧奧拉甯;(右圖)魯本斯

作者儘管言之鑿鑿地舉出伊夫‧克萊因的學說證明『國際克萊因藍』對人類有影響,
但以單一色調作為殺人工具其論理還是稍嫌薄弱,畢竟當今無實據證明顏色有害,
一切只能歸諸作家或使用顏料之人為了製造話題予以誇張化,如此實在難令人信服。
儘管如此,作者還是盡力將整個故事賦予合理的結局,因此縱然牽強尚可接受,
只是許多疑點並未釐清(雖然亦非險要爭點),讓人還是稍覺得有些可惜。

心得行筆至此,只能說所有東西物品畢竟不能單獨加害於人,最主要還是人心使然,
人們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其心腸之狠辣不就如同故事中的藍色顏料般讓人昏眩,
最後犯下天理不容的魔鬼交易甚至是惡行乎?

☆Note
感謝天培出版社的李小姐提供本次的試讀機會。

【活動頁面】
藍-banner確定版.gif

【大家的心得】
顏色是無辜的,真正醜陋的是人心──《藍》 (小云的隨便亂記)
其餘待補

【中文版商品頁】
藍 (博客來網路書店)
藍(金石堂網路書店)
藍(誠品網路書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