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維多莉亞‧希絲洛普(Victoria Hislop)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09年3月30日
閱讀日期:2009年3/8-3/13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想像將自己蝸居在高聳的螺塔,將負病肉身封鎖在無人聞問的國度任其隨歲月腐朽斑駁,
那裏有的是高大閉鎖的牆垣,城門國度阻隔世間人事,靈魂遂而生起雜質不再纖細善敏,
唯一好處便是可以清楚注視自己澀而執拗的情感,聽憑運命為悲慘開啟另一扇窗的機運,
人生幾經扭轉曲折,方得將苦楚糾結斂縮成一顆璀璨珍珠,奪耀鑑人卻孕盡悲澀情緒。
作者將不可告人的世紀之病作為故事縱線,如魚線般串起的四代悲慘宿命如何交縱織結,
寫來不甚《最後一場畫展》或《午間女人》含蓄內斂,但平樸的文字卻有一股莫名悲愴,
不斷隨句逗汩汩流淌而出,讓人在歷史共業轉承中看見敖然聳立的意志力與不朽的愛情。

作者以愛麗希絲不瞭解與男友相處模式恰當與否,以及好奇母親蘇菲亞身世之謎作為開頭,
在造訪史賓納隆加島、見過母親友人弗蒂妮後開始有了轉變:該島不但用來隔離痲瘋病人,
甚至蘇菲亞的外曾祖母即因痲瘋病患遭到隔離最後病故。痲瘋病不但糾纏派崔克斯家族,
使得母女先後患病被驅離到史島,隔著一彎海水與對岸的普拉卡遙望卻不得回到原先家庭,
蘇菲亞的外曾祖父喬吉歐這位划渡載送醫生及病患的船伕,先後親手送走母女的揪心苦痛,
並未因為後來痲瘋病得以治療痊癒而獲得告慰。好運歹命交雜接踵而來使他們飽受摧殘,
直到嚥下最後對宿命的嘆息後,雙雙對對的孤島戀人或破碎、或圓滿,才掃清命運的破碎。
    
註:(左圖)在克里特島作戰的德軍傘兵;
        (右圖)在克里特島空降的德軍傘兵,照片可能被修改過以便作為宣傳活動之用

以痲瘋病這個曾經聞知喪膽的世紀病痛作為羽衣,把故事人物的生離死別寄託緊裹在一起,
普拉卡與史賓納隆加島何嘗不是鮮明對比?史島充斥痲瘋病痛卻在有限生命裡活出尊嚴,
為了使自己餘生走得更有尊嚴,他們要求改善生活資源,挑戰權威掙求自己的生存權利;
相形之下普拉卡的居民雖然開放,但無形中反而變成封閉小島,居民溫吞鄉愿、逃避現實,
落得一窮二白甚至覬覦對岸資源。知識的落差也悄悄禁錮彼等心靈,唯恐痲瘋病到處傳染,
一夥人企圖攻城掠地要痲瘋病人償命,這樣舉止對比之下界分的是令人扼腕發噱的事實。
雖然故事呈現兩地居民的反差,但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在作者筆下保有樸拙善良的性格本質,
我們見到酒館的稱兄道弟、面對德軍的捍衛死戰、村民三姑六婆的體切種種小人物的善良,
終會覺得人生依舊存有那些不隨著大環境影響、根深蒂固的可愛本性,使靈魂輕盈許多。

愛情刻畫上不作過多渲染,欠身蹙眉的動靜觀瞻作者簡單勾勒數筆便洋溢在無言的文字裡,
以實際海洋、無形病痛區隔相愛戀人,喬吉歐艾蘭妮雖身隔數哩卻心繫彼此、至死不渝,
反觀安娜安德里亞衾枕而眠卻落得妻離子散的悲劇,也叫人在運命捉弄下看了於心不忍。
至於史島其實帶有點『人民公社』的意涵在裡頭,或者個人認為更貼切的應為『費邊社』:
反對激烈革命、主張研究社會實況,以民主漸進溫和的手段,透過選舉投票來解決問題。
硬要將小說扣上意識型態的大帽子雖不妥當,但至少可以說是個人閱讀時猛然浮現的念頭,
無怪乎這類遺世獨居又自給自足的社會/世界在小島居民眼中有何等深刻不容抹滅的意義。
故事最後則訴說救贖與放下執著的牽挂,任由微風飄然逝去不再計較嗟嘆、放下生命重擔,
重回起點的自然樸實,在靜謐的燈火下劃下紛擾的句點。

整個故事反映當世代人民對痲瘋病的錯誤認知,及藉著醫生對話某程度為其平反不白之冤,
可說是本書意義最為深刻之處。中國傳統一直以來認為文學若能達到『明道致用』的目的,
體現對生命的反省以及教化大眾的意義便值得尊重。所謂『文以載道、以明道』千古傳頌,
而今在作者筆下我們見到了熠然生輝生命體悟與關懷,著實令人感悟再三。

註:希臘和克里特地圖


☆Note
①感謝皇冠出版社的周小姐提供本次的試讀機會。
②覺得《小島》較無法體現故事氛圍(而且還與某書同名XD),《孤島戀人》就淒美許多。


【活動頁面】
孤島戀人568x170.jpg


【大家的心得】
希臘社會縮影的女性光輝。維多莉亞.希絲洛普《孤島戀人》 (Heer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