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約翰.康納利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9年3月10日
閱讀日期:2009年2/27-3/4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約翰.康納利的文字有股莫名的暴力美學,能緊緊扼制讀者的咽喉與心跳隨故事起伏停擺,
他不耽於多贅的文藻修飾、不玩弄高深的劇情實驗,只以平板的口吻便能幻育出恐怖故事,
他的文字包覆著怪誕魔力,讓人們沈浸在緊湊懸疑的劇情裡,摒著氣息直到故事最後一刻。
第一次接觸約翰.康納利應算是《奪命旅人》,兇手將被害人臉皮撕下來的畫面歷歷在目,
儘管劇情稍嫌冗長乏味,結局更是意料之內,但當時便對故事瀰漫的詭譎神秘氣息所吸引,
除了菜鳥警探派克系列外,《失物之書》與本書可說是作者開創另一種創作元素的風格,
結合冷血暴力以及宿命循環的諸多元素,將應報觀的道德勸誡孕育在驚悚的故事裡頭。

三百年前名為『避難島』的島民遭到盜匪屠殺,血洗過後這群憤恨的亡靈潛伏在島嶼深處,
以小女孩與蛾融合的化身懲戒島上為非作歹的惡徒,但隨著時光洗染,該島變成觀光景點,
並由杜畢警官一家三代守護著。三百年後瑪莉安帶著兒子丹尼隱姓埋名逃到這個世外桃源,
改名為『荷蘭島』的島民接納了他們,過去一切似乎都隨著經歷沈澱下來成了過往雲煙。
但死刑犯莫洛克殺警逃獄,夥同一群人一路循著前妻瑪莉安的逃亡腳步循線追到了荷蘭島,
誓言要讓妻子因捲款逃跑嚐到苦頭。他們一路追緝、殺伐,不讓任何見過他們的人活命,
就在他們步步進逼荷蘭島的同時,島上也隱約感受到不安的氣息,像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般,
鳥兒消失、荒煙瀰漫,甚至靈異現象不斷出現,深埋島上的冤魂即將掘土而出懲報兇手。

作者提到本書的構想源於Fred Zinnemann於1952年拍攝的《日正當中》(High Noon),
片中小鎮警長賈瑞‧庫柏(Gary Cooper)被迫面對一幫惡徒,洋溢一股無可逃避的氛圍。
觀眾都知道一群殺手就要來到小鎮,庫柏警長自己也很清楚,然而每一個人卻都無能為力,
只能等大難臨頭,等待塵埃落定後看誰是那個倖存者。就是這樣的氛圍成為本書創作背景,
作者以極為內斂緩慢的筆法勾勒出暴雨來臨前短暫於又詭譎的寧靜。

整篇有種極為壓抑緩慢的氛圍,以莫洛克殺戮進逼的緊湊對比小島安適卻隱含膨脹的冤氣,
加上某些超自然現象的暗筆,撩撥讀者想要繼續一探究竟的慾望,這點不可不謂高竿之處。
作者將壞人壞事寫絕,大剌剌地將醜陋的虐殺鏡頭鉅細靡遺地播放出來,讓人不寒而慄,
尤其烏爾德不過一介帶著清秀臉龐的小子,對比他嗜血殘殺的過程更凸顯故事微小的張力。
閱讀這本小說的同時,也喚醒沈睡在心底、屬於老故事的共同恐怖記憶,透過一層包膜,
看到那些斑駁卻又揮之不去的細碎記憶、罪愆,以及恐懼在字裡行間中一一復甦起來。

雖然故事將主角配角的身世背景多所著墨,甚至有些地方還會穿插自我調侃的天外一筆,
但這樣大篇幅的敘述到了結局反而略嫌『頭重腳輕』,鬼魅部分反而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
加上許多人批評犯罪小說添加過多超自然元素,把原先重『人事』的犯罪小說體質寫歪了,
我個人不避諱以魍魎之流作為主軸一部份,但作者未將鬼魅身世以及蟄伏的原因稍加介紹,
儘管可能為了避開將怪力亂神大做文章的批評,但就是覺得少了些什麼,有點感到惋惜。
另外作者過於強調宿命輪迴的概念,所有懸疑到了結尾突然變得明朗化,雖然撥雲見日,
但也讓劇情導向公式化的弊病,輕易就猜到主角們下一步的動靜觀瞻,對比原先的朦朧,
這樣的手法不難看出作者煞費苦心的鋪陳就是為了結局的因果報應,未免『匠氣』許多。

不過儘管這樣仍遮掩不住讓人想要浸淫在這種恐怖氛圍的慾望,像小孩子隔著窗簾偷窺,
那種既興奮又擔憂『危險心態的平衡』,尤其故事裡埋藏許多驚悚玄奇的鏡頭與畫面,
閱讀同時腦海浮現出電影中殺人魔的橋段,『病態的慾望』與『恐懼的本能』兩相交探,
一直以來是導演或創作者想要征服人們畏懼退縮的挑戰,而這點毫無疑問作者做到了,
而故事最後帶了點悲劇意味,以及將歷史共業傳承下去的宿命,讓故事增添一絲苦澀。

於是我們也在故事最後停下來沈吟思索些什麼,而非只有對純然恐懼與感官暴力的厭惡。

☆Note
①感謝麥田出版社的吳小姐與友人栞姐提供本次的試讀機會。
②看完本書才想到《失物之書》安然在我書櫃中躺了快兩年XD。
③作者另撰封中文信,請見:約翰‧康納利給《魔鬼的名字》中文版讀者的一封信


                                                                            如果覺得不錯的,還麻煩按個推吧,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