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尼克‧宏比(Nick Hornby)
出版社:馥林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日
閱讀日期:2009年1/23-1/27
入手方式:圖書館@借閱


在這個萬變瞬息都市的無數角落,自戕既遂或未遂的案件不時充斥在你我生活周遭,
某層面來說可悲的是,我們竟已練就麻木、充耳不聞的本領,將他人痛楚置身度外,
我們可能無法體會的是,到底什麼無比勇氣與絕望能讓一個人拋下隔天旑麗的太陽,
選擇永久抽離這個縱然條條大路佈滿荊棘,欠身卻能發現一叢叢盛開玫瑰的世界?
梵谷吳爾芙三毛邱妙津這些享譽盛名的名人,在面對死亡當下可曾停下腳步,
忖度彈孔的破壞力、河水吞噬的冰冷、墜落地面的疼痛,然後轉身重新他媽的生活,
也許可能/不可能,也許日後他們將能目睹人生顛峰,也許不過還是一團靈魂爛泥,
而這就是千迴百轉、帶有一絲『莫非定律』諷刺式的人生吧。你我都要面對的。

而這就是尼克‧宏比,藉著故事裡頭人物反思剴切指出人生荒謬、迷惘、失敗的窘境,
四位主角在逆境中『卡住』,站在大樓邊緣差點往下跳,卻因突如其來的相遇決定煞車,
給彼此一段緩衝時間再決定是否自己將毫無怨尤,卻也發展出一段若有似無的微妙關係。
馬汀因與十五歲女孩性關係讓事業、婚姻瀕臨破碎;莫琳因為照顧久病兒子而身心俱疲;
潔西因為他媽的找不到家庭定位與男友阿柴的拋棄;阿傑則是失去樂團、好友以及女友,
他們都曾經站在一條決定生死的線上,卻因為躊躇再三讓他們多了得以擁抱轉圜的契機,
放個假、辦個聚會、勇敢面對,他們都會發現逆境不過只是可笑的大腦拒絕換方向思考。
尼克‧宏比並未設定結局是大家都順利逆轉運命,來個噁心大擁抱中國大團圓式的橋段,
在英倫灰濛天氣中映照著倫敦眼透出的光透露著無言結局:我們無從得知真正結局何如。
也許六個月後仍舊挽回不了某位主角的生命,但我想最重要的是不論最後結局的好壞,
他們終將因這個經驗對人生有另一番體悟,重新步向另一個不同局面的人生。

妙的是作者在故事裡劃出一條灰色地帶,並不會因跳下去讓痛苦一了百了或解決所有事情,
但也不會因為選擇生存下來而過得更好,於是他將時間凍結在除夕夜四個人相遇的瞬間。
陳玠安在導讀指出:作者收納時間、細膩分鏡,讓反思呈現迴旋,而非死/不死的劃分,
我們逐漸體悟到人生並非都是大好或大壞,無疑更充滿悲喜交雜的矛盾以及對未來的惶恐,
作者以幽默滑稽的開場與反思去鋪陳他所相信的人本,藉四種體驗共同經歷人生重要命題。
儘管充斥大量內心詰問反思、帶有點意識流的元素,但以自我詼諧作為緩衝的確有幫助,
於是我們得以在呵欠連連後看到一連串蠢髒話或笑話,因而重新燃起繼續閱讀下去的動力;
也有可能在自我詰思的恍神過後看到故事來個戲劇性的轉彎,既不失探討人生的死板命題,
亦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讓讀者開懷大笑的機會,他將兩種元素灑在故事每吋肌理,均勻不偏。

至於生死哲學,作者藉阿傑的口悠悠說出他的見解:
他們熱愛生命,可是都混亂一片,這就是為什麼我會碰到他們;也是為什麼我們還在
這裡。我們在屋頂是因為我們找不到回到生活的路,就這樣被關在外面......這會把
人給毀掉。我們自殺是出於絕望,而不是對生命產生懷疑;是一種慈悲的了結,而不
是謀殺。

對生命產生懷疑的人鮮少會選擇自殺。他們可能坐擁豪宅而只是對人生存在本質感到懷疑,
試問那些探討存在主義的哲學家們可能因為對人生感到徬徨而選擇自戕?顯然屈指可數。
你可能會跟我爭論很多人因存在主義而自殺,但我想那些會人原本就有了生理/心理問題,
後來又讀存在主義的悲觀思想,覺得沒有解決之道而自殺。Philosophy,本意乃愛好智慧,
試問愛好智慧的人還會過的不快樂嗎?是故那些自殺之人絕非出於懷疑生命,而是絕望。
作者藉此要我們歷經迷惘困頓之後,試圖停下腳步給生命另一種說法,告訴自己意義何在,
而非一味陷入自我主義式思考的迴圈,終將因套套邏輯無法走出自己佈下的繭蛹。

小說刻畫出人生,但人生不僅止於小說而已,故事帶給讀者的是一場與失落靈魂的約會,
縱然最後止於一片祥和,但我們要瞭解的是:恆定的萬物依然行走、痛苦不會因而遠離,
至少心底對人生僅存的希望並未就此減損,如同最後大夥靠在牆邊,注視倫敦眼透出的光,
思忖是否再給自己一段期限。如陳玠安指出,世界並不會因為自己的一個決定改變些什麼,
雖然轉個身也許就『越過那條線』,藉著法國導演馬修卡索羅維茲成名作《恨》的開場白,
引用『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不壞』這樣一句話,作者想傳達或許人生『目前為止還好』,
還要好上一些些,儘管只是微小的『一些些』,但這樣就足夠我們欠身回到往常,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