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中).jpg   贖罪.jpg


作者:湊佳苗(湊かなえ)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1日
閱讀日期:2010年09/29-09/30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在《告白》裡湊佳苗玩弄的是人性扭曲的憎恨與復仇,原先傳道解惑的神職者披上血淋淋袈裟把犯罪人妖魔化以凝聚輿論除妖決心,以遂行自己最終的復仇意念,故事裡瀰漫著滿滿的冷酷言詞與交互指責攻訐,再加上結局冷不防的驚爆點更是讓人毛骨悚然、拍案叫絕。而最新作品《贖罪》大體而言承續《告白》的鋪陳風格,同樣以一樁命案耷拉出來的十五年追溯時效裡,每個當事人/目擊者是怎樣地在罪惡中屢次尋求救贖的經過。儘管就文章創作格式上因為沒有太多的改弦易轍,加上在人性卑劣的探討上不若前作來得具有如此強烈的道德非難性,以致於有不少讀者批評本作不過只是『老調重談』云云,然而細細品讀這部作品,還是有足供發掘深思作者丟出質問『罪』及『贖罪』兩項命題之餘地,爭議性雖不若《告白》如此地強烈,但通篇看完在沈重之外還是能窺見一絲絲束縛解脫的輕盈。

紗英真紀由佳晶子這四位兒時玩伴在他們成長的小鎮中因為設立工廠之故,認識了一位來自東京都市的女孩英未里,而他們由於『法蘭西娃娃參觀團』被英未里否定而改玩其他遊戲,儘管彼此在心中還是留下某些嫌隙,但大體而言小孩子不會計較又很快得打成一片。某次盂盆節假期五個小孩子在練習排球之際,一名自稱需要修理游泳池換氣扇的作業員表示需要彼等的幫忙,在一連串的自告奮勇後男人帶著英未里消失了好一陣子,直到這群小孩子發現時英未里早已陳屍於更衣室裡頭。整齣命案雖有四位目擊者,卻沒有人能夠對兇手的面容或裝扮有個詳細的描述,一律以概稱『不記得、不知道』的說詞打發,悲憤交加的英未里母親麻子夫人卻在離開小鎮前說出惡毒的咒詛以及對她們四位女孩的約定:在追捕時效達成前她們必須要找出兇手,否則便必須補償至麻子夫人滿意為止。如此情緒性的責罵與誓約伴隨著四位女孩成長過程揮之不去,儘管她們爾後人生各奔東西,當年麻子夫人的約定卻仍猶言在耳,成長陰霾不但籠罩著她們,甚至冥冥之中形成一條悲劇一再發生的鎖鍊。

文章中屢屢藉著四位女孩的現身說法探討『救贖』的真諦,每個人礙於童年時期麻子夫人一席情緒之言,竟然會讓恐懼就此在心床生根,最後演變成難以逃脫的桎梏宿命,她們愈是想要抹去那段兒童時期不快的回憶,愈是發現自己往記憶泥淖裡頭鑽,最後只是為了在十五年追溯時效的形式上達到麻子夫人的約定,竟會不約而同彷彿降咒般地做出令人髮指的事情。四個人對童年伙伴的想法及英未里被殺害的線索記憶就好像一塊塊碎裂不完整的拼圖,隨著各自十五年後的自白逐漸拼湊出一幅尚堪清晰的影像,然而她們彼此卻未意識到自身記憶的重要性,由是如此故事最後揭發出來真相訊息之殘酷竟叫人瞠目結舌。作者在本作中依舊使用了極其主觀的自陳說法,每個角色心中想法總會否定上一位/下一位的意見,認為只有自己掌握了某部分訊息,實際上她們一味自欺欺人與自縛的意念才是造成宛如詛咒般不幸命運共同體的真相。

《告白》中五位角色的自白把一個撲朔迷離的命案予以精確化,讓讀者看見命案背後的可稽與幼稚;而《贖罪》理的五位角色反而針對已經一樁十分確定的案件予以解構,每個人的告陳之詞把原先看似明瞭不過的拼圖重新打散,並賦予另一個截然不同、不為人所知的局面。《告白》的結局無疑是沈重黑暗的,然而《贖罪》的結局反而有股從滯悶狀態中獲得救贖的輕盈,儘管『補償』的真正意義是如此單純,每個人卻因為憎恨與無知而蒙蔽了視野,這樣的下場真叫人不勝欷噓。

☆Note
①感謝皇冠出版社與邠如小姐提供本次試讀機會。


【活動頁面】
贖罪.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