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佛萊德.傑羅米(Fred Jerome)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1日
閱讀日期:2009年10/27-11/03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法律本身並不能保證言論自由;要做到這一點,必需要所有的人都有著包容的心。
Laws alone can not secure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order that every man present his views without penalty there must be spirit of tolerance in the entire population.--出自愛因斯坦語錄

世人記憶中的愛因斯坦,無不是那位吐著舌頭、一副鬼靈精怪逗趣『老頭』的俏皮模樣,或
者是腦海中存著浩瀚記憶體的學究樣貌,不管他的性格隨著生前剪影如何地因世人解讀不同
而有各種紛論,確知的是這位創立相對論的猶太裔物理學家兼哲學家在歷史上代表性是不容
抹滅的。愛因斯坦不但在1905年提出六篇劃時代論文,因而促成將該年被定為『愛因斯坦
奇蹟年』,他還是個積極的人道主義與和平主義信奉者,他的存在對人類宇宙及物理發展史
而言可說是聲譽卓著,至今他提出的科學理論依舊所向披靡、被研究學者奉為圭臬。影響所
及,《時代》雜誌將其評選為二十世紀風雲人物,甚至將元素命名為『鑀』以資紀念,從人
們瘋狂地追逐在愛因斯坦腳步後來看,他的確是個極富個人魅力的科學家。

然而,誠如作者在序中提及,這位懷著赤子之心、仗義執言科學家在世人眼中相去不遠的形
象其實被抹去了某部分的個人特質。正因為他的大無畏的批鬥精神在美國五0年代麥卡錫主
義籠罩的陰影下愈顯特異,政治當局愈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將其抹黑。既然無法摧毀他的直言
仗義,於是在愛因斯坦死後把他過去的政治言論全部消音,只保存他科學上值得歌功頌德的
理論,以及那一張張俏皮逗趣、不修邊幅的科學家樣態,其他較隱密的事蹟悉數抹去,世人
愛因斯坦的既有印象自此就停留在美國當局營造出來『和善老頭』的親切表象。

作者會針對這位科學家的政治思想作如此細膩地考究僅出於一個意外:在《紐約時報》商業
版一個關於愛因斯坦曾為間諜的小標題。透過華盛頓公民訴訟團體的幫忙取得先前被調查局
塗黑刪除的愛因斯坦檔案,他發現當年主持聯邦調查局的頭子艾德格‧胡佛百般抹黑愛因斯
的政治清譽,除了引述當年『愛國女性協會』會長符辛漢夫人對愛因斯坦進行一連串的指
控加以拒絕其進入美國,甚至以『極為不尋常』的理由將愛因斯坦排除在製造原子彈的曼哈
頓計畫之外。這點據作者查證後發現,胡佛與當年的納粹份子有私底下密切的交流互動,出
於反猶太的立場才會三番兩次的阻撓、刁難愛因斯坦。二次大戰後由於共產集權的興起,連
帶使得美國因為麥卡錫主義昂揚進入類似我國的白色恐怖時期,先前的杜魯門忠誠審核法案
規定公務員需接受檢測,爾後參議員麥卡錫隨之起舞造成美國境內風聲鶴唳,然而這主義下
的核心人物卻是胡佛及他的調查局,他們聯手嚴密監控、搜索愛因斯坦,種種舉措在在突顯
出美國營造出民族熔爐的虛偽假象。

看著胡佛追獵愛因斯坦的過程其實宛如觀看美國近代史的縮影: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
民眾的反應(或鼓舞或反對)、二次大戰後美國興起歧視黑人的種種暴行,甚至是反共口號
下無所不用其極的抹黑指控,作者藉著資料的蒐集拼貼,把點點滴滴的美國近代史還原成一
幅較完整的樣貌。正因為這些史料的發聲,我們在觀看胡佛指控愛因斯坦之際,亦可側身看
見當代美國社會政治的發展。愛因斯坦自納粹德國逃離赴美,儘管規劃為美國居民並榮獲多
項殊榮,但實際上美國當局並非真誠地張開雙手迎接這位科學家,而是再度複製當年中古歐
洲獵巫行動的猜忌心態,只不過瞄頭不再對準女巫而是白種人以外的種族。美國人這樣的想
法舉止其實不正重蹈當年納粹『大日耳曼主義』之覆轍?

作者在序中引述知名物理學家佛里曼‧戴森所說:『(將愛因斯坦政治記錄抹去消毒)這個
過程叫做神格化,當你把每人放在塑像座上,你就不會注意到他的水泥腳。』愛因斯坦生前
儘管豐功偉業,但他反權威的政治立場及思想卻成了非新聞,不會有民眾去注意挖掘他的立
場,或許在美國當局積極消毒下看到的不過是一片『他對政治不那麼熱衷』的空白。這點對
於當今鼓吹世界一同口號的策動者無非是一記打擊,也讓人品嚐到人們『非我族類』心態的
蒂固根深。

愛因斯坦檔案banner.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