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娜欣‧拉克哈(Naseem Rakha)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29日
閱讀日期:2009年07/16-07/19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這是本蘊含了太多情緒的故事。看似平鋪直敘的樸拙文字背後潛藏著無以宣洩的關愛、憤懣
以及包容,讀者只能一再被氾濫潰堤的情緒綑綁支架住,亦步亦趨地看著一位痛失愛子的母
親從幸福美好跌入悲憤深淵,最後一股腦兒將執著意念昇華成慈悲的祝福。由愛而形象化投
射出來『樹在哭泣』的聯想令人心頭為之一凜,尤其故事中喪子母親艾琳從每個兒子遺物、
全家栽植的花木都能回溯出與兒子生活的點點滴滴,那股蟄伏在每個陰暗角落、逮到機會定
要啃咬一口的心痛又叫人怎不為之鼻酸?

作者將故事劃分為兩條不同的時間動線,歷經20年光景最後再整合收束為單一運作的直線
軸。1983年奈特艾琳帶著兒女薛普布麗絲離開世居的卡爾屯搬到奧樂崗展開新生活,
豈知一年後兒子薛普竟慘遭闖入空門的丹尼爾射殺,整個家庭自此陷入分崩離析。目睹兒子
倒臥血泊中的奈特躲到車庫暗自啜泣;偏愛薛普艾琳則如同行屍走肉般對家務不再聞問;
布麗斯頂著優異成績進入大學就讀並考取上檢察官,自此為類似哥哥的案件奔走忙碌。另一
方面時間拉到2004年的奧勒崗州立監獄,在丹尼爾終於放棄上訴後監長梅森收到判處死刑
的行刑書,恢復死刑對當地而言事件大事,另一方面20年來與丹尼爾不斷通信的艾琳也致
電希望能幫助丹尼爾洗刷他的冤屈。隨著行刑日不斷逼近,究竟艾琳能否為丹尼爾平反?

故事中艾琳的情緒起伏跟《來不及穿的8號鞋》裡的愛倫如出一轍,兩人皆因外力遭逢喪子
之痛而陷入無法自拔的情緒麻痺,作者將艾琳的情感拿捏地極為細膩,表達隱喻也的確十分
傳神,讓讀者輕易藉由做為媒介的生活中細瑣物件而感染上回憶席捲撲來的無力。艾琳大可
以擁有逃避現實的權利,將自己埋藏在憤怒與悲愴堆疊出來的沙漠裡頭,但是她卻在一連串
自我省思過後選擇寬恕兇手丹尼爾,正因為這樣的包容使她發現原先的寬恕並非事實,而隱
藏多年的真相更叫她深刻體悟到自己有多麼愚蠢、多麼殘忍,也是這一連串因子誘使她想要
拯救這縷孤魂,也算是多年來她讓薛普不敢勇於坦然的彌補。

作者將艾琳作如此性格設定,其實正凸顯監長梅森母親一味要他原諒哥哥杜連的對比。梅森
被教導縱容姑息杜連的暴力欺壓而備嘗苦果,在童年陰影下成長將他形塑出一名不是如此容
易選擇『寬容』的個性,也因此艾琳布麗斯前往奧勒崗監獄尋求幫助時他屢次拒絕畏事。
儘管梅森最終被艾琳所感動而願意不照例行公事讓她與丹尼爾會晤,作者卻刻意在這個看似
皆大歡喜的橋段中安插了令人不齒的官僚習氣:為了確保自身利益不惜扭曲真相、將囚犯當
作價值交換的籌碼。作者無意去刻意捍衛當今尚處於『特別權力關係』受刑人的權利,但這
樣蜻蜓點水式的撩撥仍少不了對社會層級思想價值的批評。

以監獄為背景書寫為無辜犯人奔走的情節與《綠色奇蹟》十分相似,巧的是故事裡頭都有黑
人,只不過作者避開種族歧視這類政治性議題不談,反而使得應當是死亡腐敗氣息濃厚的監
獄因著監長的好心而散發出人情味。另外較為隱晦的部分在於作者對死刑實質效益,以及所
謂『真相』真能扭轉顛覆原先被社會大眾蓋棺論定的質疑。死刑的確體現『應報觀』思想,
但作為遏阻犯罪率攀升的實質意義實在難以被客觀計量,再者『真相』或許說得殘酷一點,
正是普羅大眾所共同認可、協商後決定的價值觀,這樣多數妥協產生的價值其實往往掩蓋真
正事實,儘管難免會有人察覺,但悲觀也很殘忍的是,我們實在無力去改變什麼。

作者在本書傳達出明確的『寬恕』二字,摩擦產生的決裂衝突其實也許是導向更加開闊的接
納胸襟與更緊密關係的契機。傑夫選擇原諒艾琳艾琳原諒丹尼爾布麗斯則原諒父母親,
儘管誠如故事所言『寬恕不等於接受』,但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讓我們學習如何『接受』的
過程,唯有當我們放下往死胡同鑽的執著意念,才能學會人生最寶貴的課題。


☆Note
①感謝三采出版社與胡先生提供本次試讀機會。
②我很喜歡原文版躺在草地上吹喇叭的意境,有種悠遠深刻的體悟。


【活動頁面】
哭泣的樹.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