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塔娜‧法蘭琪(Tana French)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27日
閱讀日期:2009年04/19-04/21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我想這本小說所以出色,不在於對警察追緝兇手抽絲剝繭、老套的訊問過程寫得鉅細靡遺,
而是作者文字有股清新卻又帶些失落的魔力,讓人不自覺走進她設下病態骨感的神祕森林,
在裡頭我們品嚐夢的餘渣、感受兒提時期歃血為盟自以為式的青春童貞瞬間剝離的苦澀,
卻又被成年世界瀰漫的罪惡愧疚羈絆無法抽身,晦暗的森影交織成令人無法忘懷的作品。
作者曾參與戲劇電影的專業訓練,因而更能成功模擬故事各種角色的心理樣態及情緒起伏,
字裡行間極具黏膩性,一如故事森林裡閃爍不定的光芒吸引我等追隨主角深入謎團中尋找,
直到故事結束所有被雕刻的細節已被時間淡化,我們卻依舊走不出悲傷瀰漫的結局。

12歲的亞當彼得潔咪三人一如往常進入森林玩耍卻無由失蹤,警方出動大批人馬協尋,
最後只找到對這段經歷完全失憶的亞當彼得潔咪則從此消失在都柏林近郊小鎮的森林。
多年後亞當更名為羅伯當上重案組的警探,與從事臥底轉調的女警凱西一拍即合成為搭檔,
正當兒時記憶從羅伯心頭淡去同時卻接獲一名年僅12歲的少女凱薩琳被棄屍於當年的森林,
當年茂密叢林已變成考古遺址探勘地,總總繪聲繪影的傳聞不斷在小鎮傳開,令警方頭痛,
然而各種線索追尋到最後往往走入死胡同,羅伯決心重新回到偵辦原點的森林找尋真相。

本作雖不過僅以偵辦命案為書寫主軸,卻瀰漫《魔鬼的名字》裡營造愛爾蘭式的獨特恐怖,
以及《失竊的孩子》牽扯到妖精的俏皮幽幻,加上以童年離奇的失蹤案為引子更讓人好奇,
隨著羅伯在失憶汪洋中打撈記憶碎片的同時我們也摒息以待,深怕真相會因自己恍神溜走。
作者將劇情的輕重緩急拿捏恰當,讓讀者在羅伯辦案過程與回憶裡若即若離地周旋、遊走,
因而每當故事出現新線索時我們會不禁捏把冷汗,卻又隨主角陷入回憶的悔恨而兀自感傷,
作者細膩且優雅的敘事手法搭配對人物心理的精準掌握,引領我們走向蒼鬱的人性森林裡。
誠如作者於開頭假借羅伯之口提到,真相有如支離破碎的玻璃、折射出千百種迷惑的影像,
追尋真相是警探的終極任務卻也是一舉一動的最後目的,種種欺瞞不過只是為了觸及真相,
乍看之下可能無法心領神會,但直到故事最後不禁讓人驚訝,為了真相竟可以罔顧一切。

故事中屢次提及的『代理孟喬森佯病症』,其症狀如下:
孟喬森是一位18世紀德國伯爵的名字,從1950年代以後他的名字就等同於佯病症。
而代理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意思是指病患使他人替代
自己成為疾病的角色,獲得注意並藉此取得醫療介入。
代理孟喬森症候群又稱為代理性佯病症,通常是成人杜撰或製造孩子的病症,使得
兒童受到不必要醫療導致心理及生理上的傷害,醫師表示此病不容易被發現,通常
是透過旁人暗中觀察親子互動或就醫時醫護人員仔細留意,才可提高診斷率。依據
臨床經驗可看到父母或照顧者杜撰孩童的病症時,可能會餵孩子吃瀉藥、催吐藥或
其他藥物、食鹽或礦物油,製造腹痛或腹瀉症狀,或把排洩物放到孩子喝的水甚至
注入血管內使孩子感染菌血症,或是把孩子的尿或嘔吐物中加血,製造出血情形。
對比近年來文學小說屢次運用雙胞胎情節顯得有些濫情,作者並未將雙胞胎角色多作揣摩,
也算是些微地出乎原先預料。故事結尾儘管對『心理病態』患者舉止觀瞻多所刻意著墨,
但也如此注定要為故事結局糝上一層不祥悲戚的色彩,我們看不到天理循環的現世果報論,
如此設定反而讓結局的衝突性及張力拉到最大,讓人久久無法從驚愕的結案過程恢復過來。

儘管作者對劇情中某些現象解釋得曖昧含糊,卻絲毫無損於閱讀時享受恐怖包圍的刺激感,
即便將故事放下那一剎那,心思依舊仍在蒼鬱的樹林中不斷縈繞。我們就像是個迷失兒童,
被剝奪歡笑成長的權利而在一夕間拉拔成人、還來不及享受純真就體會到世間的爾虞我詐,
失落的不僅是現實中在利益衝突下被犧牲的森林,還有屬於心裡頭永遠不會長大的叢林。


☆Note
①感謝皇冠的慧真小姐提供本次試讀機會。


【活動頁面】
568x17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