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海倫‧庫柏(Helene Cooper)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05日
閱讀日期:2009年04/15-04/19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童騃的回憶如積木般簇擁著朝天際直直延展,擁擠地只能屈膝躲在一旁或者欠身逃避,
每段往事在成長過程遂漸發黃,不堪回首與念茲在茲的都被我們折疊再折疊直到壓縮,
我們卻始終躲在向他人租賃來的夢境裡兀自發寐,以成年多事之名逃避檢索童年回憶,
往往直到滿生華髮、踽踽而行,直到記憶膨脹腐爛、發霉蠹蛀時後悔卻已是無力回天。
當爛漫歲月被戰火無情蹂躪,當兒時玩伴被海洋阻隔,當國家被暴戾統治不再和諧,
我們在逃離生命威脅、幾經安頓之餘,仍否有勇氣重新踏上歸途尋找遺落的記憶珍珠?
作者以自己的長過程譜成一首繽紛的勵志曲,並以溫柔雙手撫觸每張傷痕累累的臉龐,
在這個講求物質主義至上的勢利年代,她的奮鬥過程以及頑強的執著更讓人為之佩服。

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作者成長歷程就好比祖先們百餘年來胼手胝足的縮影,
生於賴比瑞亞兩大政治世家與商業鉅子聯姻下的她可謂天之驕子,童年坐享無限資源,
自小在距離蒙羅維亞18公里遠的蜜糖灣長大,不但占地兩公頃還擁有極其奢華的裝潢。
正當她八歲缺少居家玩伴之際母親帶來了尤妮絲,兩人自此成為形影不離的姊妹淘,
但優渥的童年在1980年代的一場軍事政變嘎然而止,賴比瑞亞自此陷入無止盡的動亂,
戰爭將她們的生活撕得四分五裂,海倫隨著母親逃往美國,尤妮絲則留下來繼續升學。
在美國夢的憧憬下海倫放棄兒時夢想,決心將那些狠心摧殘手足的政客行徑公諸於世,
幾經挫折最後成為《紐約時報》的記者,甚至在2003年美伊戰爭成為戰地記者的先鋒,
經歷生死存亡後的她體會到『如果注定要死在戰場,也應該死在賴比瑞亞的戰爭中』,
於是她決定重新回到早已被自己刻意忘懷的國家,找尋兒時姊妹尤妮絲的下落。

如果說《追風箏的孩子》講述的救贖過程悲傷緩慢,如一把牧笛和出悠遠流長的哀調,
那麼本書可謂是渾圓流轉的薩克斯風,讓人在詼諧輕快的曲調中感受生命炙熱的溫度。
作者筆下人物的性格躍然紙上,讓人彷彿側耳便能聽見嬉鬧聲甚至是戰火轟隆的呼喊,
她不經矯飾的文句以及詳實的奮鬥過程如璞玉般讓人打從心底感受到對生命的熱愛。
因而我們見到的不是富貴世族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的頹廢與怨懟,而是蓬勃的意志力,
儘管『飛入尋常百姓家』母親仍咬緊牙根拚命將最好的留給女兒們以支付她們的學費,
儘管過去和諧一家人為了溫飽被大西洋分隔於美非兩地,卻無損彼此間相互扶持的愛。
故事結尾沒有太多的悲傷與驚奇,因為哀愁與真摯已被作者均勻分散在故事的各角落,
兒時天真與搞怪之處會讓人不覺莞爾,而歷經戰火摧殘的愴痛也會使人感嘆、鼻酸,
這就是海倫‧庫柏,像部落裡的巫師施下咒語讓人深深愛上她樸實的筆觸與性格。

故事裡提及父母親祖先蘭道夫‧庫伯以利亞‧強森開疆闢土,在非洲立下錐身之地,
最後卻被自私自利的軍閥掌控,荼毒非洲無數人民的心靈與生命,實在是一大諷刺。
而祖先遠從美國黑奴解放後度過大西洋來到賴比瑞亞建國,而今後代海倫反其道而行,
以『流亡海外』身份逃離家鄉重新開闢屬於自己的美國夢土,不失為令人玩味的對比。
重回賴比瑞亞的過程誠如他所言是『夾雜著悲傷與興奮的複雜情緒』,但她勇敢面對,
挺身將自己的故事付諸文字、將兒時的歌譜唱出去,讓世間更多人一起慢慢細嚼品味,
如同斑駁牆垣一隅中傲然挺立的蒲公英,勇敢抖落滿身羽衣乘著風將希望散播出去,
作者不僅僅『將自己的生命塞進兩個行李箱』,更塞進了每個期待被溫暖的心房裡。


註:海倫‧庫柏

☆Note
①感謝馬可孛羅的Lucas提供本次試讀機會。


【活動頁面】
0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