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萊恩‧弗利曼(Brian Freeman)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17日
閱讀日期:2009年3/20-3/21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迥異於一般犯罪小說受害人與加害人善惡對立的性格刻畫,作者大膽地突破這層枷鎖,
把兩者對立關係扯散、模糊化,讓原先其情可憫的被害者變成操縱殘酷真相的惡魔,
嘲笑民眾與警方過度講求事實證據的迂腐心理,玩弄故事真相與謊言中間的模糊地帶,
讓讀者陷入謎團泥淖中徬徨無助,只得憑依僅存線索、像個依賴孩童跟隨故事前進。
本書雖為作者出道之作,但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席捲愛倫坡獎等多項國際文學獎,
單看故事介紹,可能以為不過單純犯罪小說,人物劇情貧瘠得讓人提不起勁『賞光』,
然而作者以漂亮的『回馬槍』結局在眾多同質性作品中脫穎而出,著實令人激賞不已。

開頭序曲乍看之下不知所以然,緊接著主角史崔德警探深入追查兩名失蹤女孩的疑案,
一年內正值荳蔻年華的少女凱莉蕾雪兒相繼在明尼蘇達州的杜魯司市失蹤下落不明,
讀者跟隨史崔德警探追尋後發現,被害人蕾雪兒並不如原先大家認知肯認的甜心女孩,
她蓄意讓寵物被車撞死、挑逗好友莎莉的男友、甚至對母親艾蜜莉極盡所能的嘲諷。
警方隨後發現蕾雪兒繼父葛蘭電腦裡藏有女兒裸照、在葛蘭車內找到血跡反應與刀字,
檢察官丹尼決定起訴葛蘭,儘管諸多證據都指向他涉案,但在律師蓋爾的辯護下發現,
這些不過僅是間接證據,在屍骨毫無發現的情況下不禁使大家開始懷疑眼前所見所聞,
誰又能確定下一次證人傳喚,事實是否將變成謊言?而謊言又被扭轉成事實?

若要為本書評論,我的確會給予高度讚賞。作者刻意模糊兇手與被害人的定位與立場,
在乍看之下罪證確鑿的事實、博取讀者認同之際,以合理卻出人意表的推測扭轉鐵證,
故事不僅僅是懸而未決的案件,就連劇情都顛撲擺盪、字句裡充滿了高度的不確定性,
尤其結局更有如外飛來一筆,出乎眾人意料、咋舌再三,但細細審度又發現合於情理。
誠如編輯在推薦文中提到,結局並非用『機器神』(Deus ex machina)方式倉皇收尾,
其實結局的線索早已埋藏在書中每個章節,是作者將線索縝密交織後才帶出這個結局,
正因為兇手是合乎邏輯的意外,因而意外性更是加倍,讓人為之驚愕。

除了劇情不確定性之外,作者在角色塑造方面也下足功夫,警探史崔德令人熟悉萬分,
角色平凡到讓人有心理投射作用。他承受破案壓力卻仍秉持自我、在未來中尋尋覓覓,
找尋得以彌補喪妻空洞的伊人;他反映芸芸眾生樸實唯喏、向現實妥協的卑微角色,
即使直到故事最後乍看完美結局,我們仍不得確定他是否已尋得真愛、是否清楚未來,
因此故事裡他對失蹤疑點充滿了不確定性,正如實呈現一般讀者對這齣懸案的觀感。
除此之外,作者把地點設定在濃霧迷濛的蘇必略湖畔,也給人一股詭譎撲朔的氛圍,
即便直到最後一刻,我們心頭仍縈繞著故事開場迷濛之感,久久揮散不去。

故事原文定名為Immoral,若細細忖度不難發現故事角色或多或少都缺不了悖德性格,
柯弟拈花惹草、艾蜜莉與牧師有染、史崔德搞婚外情,對比起畸戀多少起些緩衝作用,
讓人在瀰漫著背離人倫的逾矩行為中,無法對這起令人髮指的兇案大肆進行道德批判。
諷刺的是,故事漫佈的迷濛氣氛,反而律師與檢察官的攻擊防禦方法倒顯清晰明瞭,
恐怕這些都不是一般讀者所能料想得到的劇情結構了。



註:故事人物的關係圖,出自《霧中的蕾雪兒》官方網頁

☆Note
①感謝尖端出版社的何小姐提供本次試讀機會。
②原文版的封面一片大黃色,實在是不討喜(我還特意揀選),台灣版的封面大勝!
③獲知試讀日期僅有一週還一度讓我十分緊張,不過沒想到這本書出奇的好讀,不過兩天光景就看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puzz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